乐鱼体育官方APP:
近年来,随着智能物流、无人仓储的快速崛起,传感器作为工业设备的感知末梢,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市场机遇。然而在该领域,一个尴尬的现实是:从堆垛机到穿梭车,从激光测距到光通讯模块,大部分核心传感器仍被进口品牌牢牢垄断。
2025年亚洲物流展CeMAT Asia上,首次参展的锐鹰传感带来了打破这一垄断格局的突破性成果——120米长距离光通讯模块、120米激光测距传感器,以及基于ToF原理的测距传感器,以全套国产化方案正式亮相。
“我们进入物流自动化传感器领域时,发现国内竟没有一家能够提供全套解决方案的本土企业。”锐鹰传感副总郭铭在接受中国工控网采访时坦言。这种局面并非偶然——在工业传感器这个强技术、长周期、高门槛的领域,国产企业长期被困在低端同质化竞争的循环中,难以突破外资构建的技术壁垒。
然而,锐鹰传感却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径:实现技术自主,以全套解决方案破局,在物流自动化这片蓝海中开辟国产高端传感器的新航道。
在工业自动化领域,锐鹰传感在编码器细分市场的地位有目共睹——年出货量400万颗,服务西门子、施耐德电气、日本富士等全球巨头,在国内市场稳居第一。但锐鹰传感很早就意识到:单一产品的天花板终将触顶。
“编码器本质上是位移传感器的一种。我们成立之初就定位为‘锐鹰传感’,而非‘锐鹰编码’,就是决心要做中高端的工业传感器方案提供商。”郭铭解释道。这种前瞻性的定位,为锐鹰从编码器向多维传感器拓展埋下了伏笔。
物流自动化成为锐鹰传感转型的首个突破口,也代表了锐鹰传感从单一位移传感器向全面传感解决方案跨越的里程碑。锐鹰传感本次重点展示的CO-E120光通讯传感器和LT-A120激光测距仪均有显著突破性。
其中,CO-E120通过光通讯技术实现120米超远距离、100Mbit/s带宽的数据传输,且延迟低于5微秒,解决了传统无线通信在密集仓储环境中易受干扰、延迟高、稳定性差的问题。LT-A120具备士2~±5mm的高绝对精度和1mm重复精度,支持多类工业总线协议,并集成预防性诊断功能,可有效避免堆垛机定位漂移或意外停机,提升仓储运营效率。
另一款重点产品则是基于ToF原理的测距传感器。在穿梭车解决方案中,该产品可用于避障检测,最远检测距离达到8m,采用大光斑设计检测区域广,可有效避免碰撞。
尤为关键的是,锐鹰传感并非简单地推出几款产品,而是瞄准无人仓储等场景中的核心产品,构建了覆盖堆垛机、穿梭车、AGV叉车等核心设备的全套解决方案。“在堆垛机场景中,我们从编码器延伸到远距离激光测距和光通讯模块,为客户提供完整的传感器组合。”郭铭介绍,“这意味着客户在物流设备的规划、部署、调试和维护全流程中,只需面对单一供应商,极大提升了效率。”
面对国际品牌的先发优势,国产传感器如何破局?锐鹰传感的策略清晰而犀利:以国产独有的“源头产品”为矛,打开市场信任之门。
“我们内部称之为‘挂羊头卖狗肉’。”郭铭用一个生动的比喻解释道,“在物流领域,120米激光测距和光通讯模块就是我们的‘羊头’——国产没有,我一端出来,客户立刻产生兴趣,这就是信任的起点。”一旦凭借高难度产品建立了技术信任,其他如普通的光电开关、接近传感器等“狗肉”便能顺理成章地进入采购清单。同样的逻辑应用于市场拓展,即重点攻坚各细分行业的“灯塔客户”,其示范效应能迅速在行业内建立口碑。
此外,技术性能对标国际品牌只是基础,真正的突破来自对客户应用场景的深度理解。与许多技术驱动型企业不同,锐鹰传感特别强调“应用型创新”的价值。
在食品仓储行业,锐鹰传感发现了一个棘手问题:不锈钢托盘的反光会干扰传统光学传感器,导致频繁误判。针对这一痛点,锐鹰传感采用了ToF原理的传感器,从技术层面规避了光学干扰。
锂电行业的需求变化则展示了另一类创新机会。“去年我们去调研时,还没有高温传感器的需求。今年随着锂电行业爆发,客户提出需要耐65℃的产品,因为电池老化环节需要提升温度来加快效率。”郭铭介绍,“我们快速响应这一需求,开发了高温版本传感器。”
除了产品创新,锐鹰传感的转型还体现在商业身份的重新定义上。“过去我们作为零部件供应商服务于西门子、施耐德电气等自动化厂商,现在我们要直面OEM设备制造商,成为全套解决方案提供商。”郭铭指出这一转变的战略意义,“这让我们能够直接对标国际传感品牌,市场空间大幅打开。”
值得注意的是,锐鹰传感与传统客户之间形成了良性的生态协同。例如在无人仓储领域,控制系统厂商专注于PLC、伺服电机等核心控制部件,锐鹰传感则提供传感器解决方案。双方共同为客户打造更完整的方案,实现“分进合击”。
“国产品牌必须突破低端认知,通过技术实力和国际背书的双重支撑,向高端品牌迈进。”郭铭表示。为此,锐鹰传感正加速全球化布局。今年四季度,锐鹰传感将参加日本工业机器人展、德国SPS展等国际展会,推动品牌出海。同时,锐鹰传感也在协助本土客户出海,确保客户设备到哪里,锐鹰的传感器就服务到哪里。
在郭铭看来,国产传感器品牌的崛起,需要更多“敢于尝鲜”的头部客户。“最怕的就是客户一听是国产品牌,就将其归为同一类。我们需要更多头部客户,用实际合作证明中国传感器已经达到世界水准。”
在工业传感器这个曾经被国际品牌垄断的领域,锐鹰传感用全套解决方案打开了一片新天地。其背后的战略逻辑值得深思:与其在成熟市场中内卷,不如通过技术创新开辟新赛道;与其在价格战中消耗,不如通过价值创造建立竞争壁垒。
在智能物流的浪潮中,传感器虽小,却关乎整个自动化体系的“感知”能力。锐鹰传感的实践为国产传感器行业提供了一条可借鉴的发展路径:以技术纵深突破垄断,以场景创新构建优势,以生态协同实现共赢。

当前位置: